刘春玲:在传统的医疗中从挂号、缴费,大夫的就诊、取药,相关的治疗都是在医疗机构形成的,这个我个人理解是传统医疗。新医疗的模式也加入互联网的因素,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个O2O的概念,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,借助手机端APP来进行预约挂号、缴费,在手机端可以进行检查、检验的查询,然后可以进行智能的导诊。线下做什么?在医院做检查、做治疗的时候可能来到医院。
张铁山:技术最终让人回归于自然。无论是医学技术还是信息技术,都会让医疗越来越固化,越来越失去传统。从表现面上我觉得需要做的是,用技术把我们非医疗的事情全部都接管走,我希望未来互联网发展完之后,医生和患者见面时间从5分钟变成15分钟,他们接触时间更长,那么才回归更多更自然的事情。
范可方: 作为软件提供商,做了很多医疗的信息化支撑以后,我们发现所有领域里的所谓互联网化都是针对传统业务的优化,这个传统业务是传统和特别可靠,比如支付、购物,而医疗本身它的成熟度并不高,个性化程度会非常高,这时候如果把业务直接搬到互联网上来,今后50年、100年,随着医疗技术本身,或者医疗业务本身的成熟会逐渐实现,是把医疗以外的流程性的东西优化、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降低差错。
文黎明:我们应该说医疗+互联网,将来的医疗模式是互联网技术加上移动技术,是让医疗动起来。传统模式下,只有去医院才能接受医疗服务,将来可以通过移动技术,在任何地方,比如家庭,都可以及时得到这些医疗服务。这些肯定通过远程监控手段,包括提到实体医疗,包括看病数据,这些数据通过互联网,通过移动监控设备,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提供给医生,医生及时反馈,这样形成未来医疗的新模式。从移动医疗角度,包括大数据加移动医疗,未来还会大大节省医疗成本,所以我觉得将来医疗方向肯定是往移动这个方向去发展,互联网方向应该是一个大的方向,不可避免。
胡少奇:互联网对医疗行业不是颠覆,它更多是医疗行业的一项新技术、新手段,大家会认为所有行业如果与互联网结合的话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,尤其在医疗行业大家更要谨慎起来。通过+互联网这种手段可以更好地解决医院内部流程,甚至是医患关系,我觉得这是从传统医疗到新医疗的过渡。
郑晓辉:医疗本来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企业架构运算,目前大家提到的几个热词,互联网、大数据和移动计算,在基础架构这个层面感受到了应用方提出三个新的需求,那么可能把它再落到我们存储这一层,可能感受到就是数据量的的增加,要求更高,保存周期更长,以及对连续服务的可靠性要求更高,那么惠普接下来可能会继续从这几个角度出发,在方案上跟大家做进一步的沟通与不为断完善。
刘焕东:大数据如何重构移动医疗。从两位医院代表角度考虑,医院是不是应用大数据为各自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?您如何看待这个大数据对未来医疗的支撑。
刘春玲:大数据如果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,也就是一个回归自然的概念,从婴儿出生到死亡,生、老、病、死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,我觉得这个才能称为一个大数据的概念。
张铁山:数据在医院需求最大的关键、最大的问题是医院针对数据的过程中,如何真正从IT走向DT,如何真正从IT技术走向数据技术,这个在行业太缺了。大数据的价值一定是通过数据的逻辑关系才能够落地的,通过建立学科的,包括疾病诊疗的知识模型,而这样的工作需要数据工程师的主导、医院的业务应用、IT工程师共同去做完成。
范可方: 在互联网时代下,可能公立医疗机构、军队医院对数据更敏感,让他们把数据交给第三方运营可能非常难,反过来很多私营医疗机构,甚至小规模的医疗机构,在没有更多资金建立自己的完整IT系统情况下,更愿意逐渐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,基于云这样的为医院服务的信息系统,为中小规模医院服务的信息系统,从而反过来推动公有制医院,大型医院开放数据。
文黎明:大家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,并不担心钱丢掉。其实将来在医疗行业,数据交给第三方运营就相当于数据银行。各家医院数据,从技术角度来说,没有色对的安全,但可以通过各种安保措施及国家的一些资质认可建立相互信任,做到相对安全。包括银行也会偶尔出现信息泄露,这些付出的成本和我们得到的好处相比较而言,哪个利更大。虽然目前医疗行业的投入还没有达到银行的程度,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一定达到那种程度,这个数据一定是安全的。
7月28日,惠普与英特尔® 携手用户及合作伙伴就互联网医疗、移动医疗、大数据等时下热点话题共同探讨未来医疗发展。